研究团队

科研团队
位置: 首页 > 研究团队 > 科研团队 > 正文

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政产学研合作团队

作者:   时间:2023-04-10   点击数:

1、团队形成背景

1)推进数字产业化成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具体任务,要求“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建设方向。当下,数字产业化发展正迅速崛起,并处于不断演变之中,数字技术与创新人才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将不断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数字产业化将迎来强势发展的加速期,迎来产业转型发展“新风口”,成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现代化产业学院建设成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模式

瞄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合作各主体优势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的高度集成,打造一批“多功能、一体化”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成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与有效路径。

2、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学院以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数字技术与创新人才为抓手,形成“一体系、两基地、三平台”为基本架构的产业学院运行体系,实现从产业人才协同培养-产业项目进校-产业人才输出到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闭环。构建“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的“育训结合、成果导向”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应和引领数字产业化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加快高新区数字产业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实现引领和支撑区域产业的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新区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内影响力和辐射力。

“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依据“教学链接产业、协同共育人才、共筑人才生态、产教联动发展”的建设规划,形成“一体系、两基地、三平台”为基本架构的产业学院运行体系。即①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的“产----创的教育生态体系;②建立涵盖“专业教育+职业成长”的多元化、实景化、系统化专业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③搭建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装备平台和人才定制服务平台。

“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三大模块,十五个功能单元有机结合进行系统化建设。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色专业体系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产学研服务平台搭建的全方位建设,实现人才培育、职业认证、创业孵化、平台服务的闭环,为引领和支撑数字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3、主要优势特色

无锡天极琢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数字文化创意服务和工业互联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开发型企业,系苏州天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原苏州炫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视觉技术应用生产制作、研发以及交互技术应用等,融入多年数字产品开发和影视游戏产业全流程服务经验,为客户提供艺术技术完美结合的专业服务。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是江苏省首家由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举办的公办高职院校、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位于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几何中心、——江苏省无锡市,坐落在拥有3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国家级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地带。学院内的数字艺术学院有动漫设计、影视动画、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等专业。

为更好地提升学校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度、提高对高新区十四五规划6+2+X中数字创意产业的支撑度,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优势,服务企业技术技能培训,促进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与无锡天极琢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协商,双方达成共建“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的共识,进行科技咨询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技术研发服务、技术培训服务等协作内容。

1)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区校企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产业学院作为非独立法人机构,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照企业运行架构常设教学管理部与项目运行部两大职能机构。理事会成员组成中包含新吴区梅村街道、学校与企业人员,合作单位必须要有实体产业经济组织参与,建立“共建、共育、共管、共赢”一体化发展机制。同时,产业学院采用多元投资主体结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服务、师资、教学标准、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形式的投资,合作单位以现金、校外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形式进行投资或捐赠。

2)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产学研用创”的教育生态体系

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职业能力

面向加快数字化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所需,以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紧密对接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引入企业真实运行的“动画番剧”行业制作项目,进行项目化课程教学,辅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实现“教学生产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②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随着近几年科技的突飞猛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行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跨界融合之势。因此,我们围绕数字经济领域数字产业化着力推进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针对性调整专业结构,打造“艺术+新工科、艺术+文化”的特色专业集群,形成支撑数字产业化发展的专业交叉复合。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方式方法入手,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专业建设标准,培养数字产业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产业学院现有动漫设计、影视动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四个专业,我们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坚持专业建设两大方向:“艺术+新工科、艺术+文化”,培养数字经济产业紧缺的视觉交互开发、图形视觉应用、虚拟软件开发与应用等复合型人才。科学技术的爆发促使数字经济产业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学院必须顺应变化快速调整专业群内的专业结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因此,2022年拟停招影视动画专业,新增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

③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构建标准课程体系;

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由产业学院合作主体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根据数字创意产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分析、教学策略分析,以“影视动画、文化数字化、数字创意、数字交互、数字孪生、智慧城市、智能驾驶”行业制作项目为引领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革新、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系统设计,开发出具有典型性的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和活页式、工单式精品教材,形成优质丰富的专业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库,指导实训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加快课程的持续研发,开发出符合产业适用性人才培养的可迭代的课程内容,为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夯实课程基础。

3)建立“专业教育+职业成长”的多元化、实景化、系统化实训基地

①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搭建协同育人环境

基于动画番剧行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发展所需,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引进企业生产资源和技术人员,构建兼具教学、生产、创新的实践教学和实训环境。导入产业真实项目,依据专业特点和项目内容生产所需的相关技术和生产流程,开展“多元化、实景化、立体化”的浸润式实训教学,确保实训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项目全程的把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对产业形成整体认知,高效获得产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

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持续赋能师资建设

建立“一体化”教师成长中心,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持续赋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成长中心每年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学与技术骨干教师,定期提供师资交流研讨、技术培训和企业访问工程师(行业一线挂职)岗位,为其开辟职业成长通道;提供专项奖励基金,从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上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支撑产业学院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4)搭建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三大智能化服务平台

①搭建优质创业孵化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成立教育生态体系内运营执行公司,搭建优质创业孵化平台,一方面解决产业学院学生就创业途径,由天极体系内部对有创业兴趣、意愿的产业学院学生提供创业服务;另一方面大力扶持优秀作品与创意,联合高新区宣传部新吴数字文化产业学院,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文化IP培育服务和政策支持,鼓励学生围绕吴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创作,以IP内容为支点,数字技术为手段,黏合不同产业内容,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同时,创业团队(公司)拥有独立股权和财务体系,由天极负责统一的政策对接与品牌管理。

②搭建人才定制服务平台,形成全过程双向循环的管理闭环

以企业方与高新区为主体搭建人才定服务平台,提供人才定制和人才委托代管服务,采用人力资源外包与内包管理模式进行人才派遣,输送优秀人才进入国内数字创意领域优质企业进行就业,人员编制仍属于高新区和天极企业,避免人才流失。每年定期进行人才评估,作为人才推荐依据,遴选符合行业技术专家标准的产业人才,编入高新区人才智库。同时,成立产业学院校友会,定期举办产业技术研讨会和人才交流会持续加强人才连接与资源对接,形成全过程双向循环的人才管理闭环,服务高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辐射全国。

③搭建数字化装备平台,解决行业瓶颈,提升运转效率

由产业学院校企双方与新吴区梅村街道为主体,投资建立全国性的动作捕捉服务平台(含虚拟拍摄服务平台),解决行业瓶颈,提升行业运转效率,填补区域内该领域空白。该平台有助于吸纳来自全国范围内的创意产业技术与人力资源,加速产业规模化集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为建设区域数字产业园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为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实时技术动态捕捉产业基地做好基础准备,以期快速提升高新区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理论研究成果

1)20221月立项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产业学院的地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省级课题。

2)20227月立项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共生理论视阈下基于开发区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研究--以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为例》省级课题。

3)撰写论文《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探索与实践——以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为例》于20228月发表在北大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第23期。

5、校企合作成果

1)校、企共建共享

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是在无锡市高新区和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大力支持下,由梅村街道、数字艺术学院与无锡天极琢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的政校企办学载体。秉持“多元、融合、开放、共享”的理念,努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适应数字创意产业需求的跨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学院坚持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按照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共同打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产业先进的理念、项目、技术和设备引入学院,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践平台,实现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成为服务高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引领、人才供给、文化创新的支撑平台。

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的相关制度,各自进行相关软硬件投入,企业提供行业主流技术和设备,同步更新实训平台技术和设备。学生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遵守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管理办法,岗位实习期间学生按照企业员工管理办法执行。

产业学院教学作息与学校课程作息保持一直,在学校的管理框架内融合企业需求,尽量做到校企间工作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产业学院学生需完成学校公共课程、学院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产业学院专业核心课程三个部分,同时也必须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竞赛和学生活动。

①与学校共同实施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进度、考勤、态度、实习成效等作详细考核记录,代表实习单位写出实习鉴定,评定顶岗实习成绩。

②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实习、就业管理。企业指导教师为实习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技术内容指导,帮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及做好优秀实习生的就业推荐工作等。

③与学校共同进行合作项目评估总结。在具体项目实施中进行科学管理,强调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做好项目的评估总结,并为后续的合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④与学校定期开展合作交流会。举办“校企活动周”,通过企业参观、招聘专访、行业动态讲座、岗位认知训练等形式,企业设立奖教金和奖学金,加强企业与师生的互动和对企业的了解,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2)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位于无锡市元宇宙产业园内,向学校开放学生实习、学徒培养、教师实践岗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数字艺术学院与无锡天极琢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进行产学研深度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针对企业发展建立了适用于影视动画专业、动漫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共同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践管理、深化校企融合,完善了影视动画专业、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实习就业专业对口率,切实提高了学生岗位技能。开设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了实训项目;完善了实训基地建设;参与了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访问工程师的学习培养机制,健全了师资队伍常态化培养体系,逐渐打造出适用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优质团队。

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产业学院所培养学生参赛获得二、三等奖,获无锡市技能大赛一、二、三灯等奖,获“创响无锡”创新创意大赛二、三等奖。

产业学院运行一年来已完成200余名学生的专业培养,涵盖影视动画、数字孪生和引擎交互等方向,53人实现高新区企业集中岗位实习,成为服务高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引领和人才供给基地。

(3)社会服务

产业学院的建立,紧密对接企业在数字创意产业方面的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精准设置专业,校企共建市场急需的专业群,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持续供给,提升学校与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度、提高对高新区十四五规划6+2+X中数字创意产业的支撑度,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优势,服务企业技术技能培训。共建共享型生产性实践平台,实现基于生产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成为服务高新区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引领和人才供给基地。

版权所有: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院办电话:0510-85346375 地址:无锡市新锡路8号 管理员信箱:lx@wxstc.cn

备案序号:苏ICP备08023260号-2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