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我校在博文楼报告厅举行“课比天大”课堂质量提升工程启动仪式暨教学创新报告会。全体校领导、副科级以上干部、校(院)两级督导、辅导员、班主任、无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学生代表,以及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工作处、质量管理办公室全体人员参加会议,共同开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新篇章。会议由副校长邹洪芬主持。

校长华裕良在会上作动员讲话。他从“叩问初心、现实之困、破局之要”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课比天大”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他指出,“课比天大”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坐标和行动准则。他强调,课堂对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塑造,课堂是教师教育生命的价值所在,课堂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课堂质量不仅关系学生的前途,更关系到整个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学校存在的价值。他表示,面对AI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要从人才培养本质出发,将“课比天大”成为育人共识;要发挥“广义课堂”与“广义教师”作用,将“课比天大”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他围绕标准制定、学院主责、教师激励、学生赋能、督导转型到行政保障,对学校不同层面明确了具体要求,要求学校上下协同共进形成课堂质量提升的合力。

会上,围绕教与学师生分别作表态发言。新教师通过视频庄严宣誓,表达了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与使命。集成电路学院王苏杭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提出构建“课前预习—课上互动—课后成长”学习闭环的倡议,分享了“青年夜校·同学帮”等学生自主发起的学业互助实践,主张课堂应是主动探索的“成长阵地”。智能制造学院颜科红老师分享深耕课堂十九年教学心得,从“三维建模”让抽象知识可视化,到将企业真实项目“分层转化”为教学案例,再到八年磨一剑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诠释“匠心育人”的坚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蕾介绍了通过集体备课、“青蓝结对”、全覆盖听评课以及“强基计划”“青椒计划”“领航计划”分层培育等教学质量提升方面的实践举措。



学校特邀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牟鹏副教授作《面向AI赋能的教学改革探索和数智课程建设实践》专题报告。牟教授以其主讲的国家精品课程为例,深入解析了AI时代基于数据感知、学习画像和个性化学习的数智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报告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创新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出发,系统阐述了数智技术与教学全流程融合的路径方法,为学校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提供了前沿视角与实践范本。

副校长邹洪芬作会议总结。她强调:‘课比天大’体现在我们每一次用心的备课、每一堂精彩的讲授、每一次深入的研讨之中。她提出三项工作要求:一要让每一堂课都“接地气、有温度”。推动“产教反哺”,把产业一线的真实案例、项目、标准引入课堂,让同学们学到“带体温的技术”,解决“真问题”;二要让学习方式“活起来、动起来”。支持“青年夜校·同学帮”等学习共同体,鼓励同学们“课前主动预习、课上专注互动、课后抱团成长”,推广项目式学习、混合式教学;三要让质量保障“看得见、可持续”。强化二级学院主体责任,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精准支持。

此次启动仪式,标志着我校课堂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启航。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具有科院特色、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教学体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发展贡献科院力量。